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
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近年来,虽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些的改变,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视课堂为“讲堂”,这种教学往往是教师演示少,教具和学具用得少,学生动手少,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用枯燥的机械模仿代替生动活泼的有意义学习,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冷冰冰,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数学难理解的畏难情绪,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呢,也就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呢?下面结合我的教研实践谈几点看法,大家共同探讨。
1、在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教师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又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教师可采用猜迷的的方法导入,同学们一听说要猜迷,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謎”上来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谜语一出,学生就各说不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时老师拿出一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对学生说:请看刚才谜语中的哥哥和弟弟各指的是谁?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导入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2、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还有一些教师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随意性,形式单一,层次不清,学生的练习机械重复,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的身心受到压抑,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等,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口算练习时,主要形式有:听算、打手势算、抢答、举卡片、猜算式等形式,大受学生喜欢,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同时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摘苹果、拔萝卜、出手指、点灯笼等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3、创设竞争性情境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的形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恰当的开展一些有意的比赛活动,尽可能的使全班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竞争活动当中来,用竞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上《统计》时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哪组表现好或者答对问题,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最后看哪组的红花多,哪组就为获胜队,最后比赛结果又形成了一幅统计图,让其回到这堂课的主题上来。比赛贯穿整节课, 每名学生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都想为自己组赢得更多的红花,都希望自己的队获得胜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成功感,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的激励,它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智力的活动方法,教师的语言中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及祝愿等激励因素,常常给学生一语三春的感染力量,幸福和快乐、信心与勇气都来自成功,发现学生的进步就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使学生认为自己是成功者,自己可以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通过语言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之乐。如在提问性语言中常以“谁争取、谁来告诉老师、谁来试一试、谁还有更好”的等激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而在评价性语言中,要多说“真不错、你真聪明、你的解法妙极了、争取再努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那头脑聪明,学习态度不太认真,要告诫他“天才+勤奋=成功,你拥有九十九分天才,却少了一份勤奋,加油,你定能实现你的梦想的”,对书写潦草的同学,要送给他“你是个漂亮的孩子,能否字如其人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现象。这就是俗话说的“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道理。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从而去努力学习。
|